在乡村振兴战略全方面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不断迈进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保险作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精准”二字,正成为衡量农业保险服务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标尺。
农业保险服务,究竟怎样才称得上“精准”?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更必然的联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无疑,“精准”的要义是多维的。其首要内涵在于能精准识别风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行情报价波动等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不一样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天气特征情况、土壤状况等存在非常明显差异,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完全一样。例如,在我国东北平原,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春季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夏季则可能遭遇暴雨洪涝;在江南水乡,水稻种植面临着稻瘟病、福寿螺等病虫害威胁,同时也受台风灾害影响。精准识别风险意味着要进一步探索特定区域内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种类、发生概率、危害程度等,为后续保险产品设计和费率厘定提供科学依据。
“精准”的突出表现在于能精准定位需求。农民作为农业保险的服务对象,其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农户、不同种植养殖品种、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各不相同。大型农业种植企业更关注保障大规模生产投入的成本以及预期收益的稳定性,对保险保额和保障范围有较高要求;小农户更注重保险的价格实惠和理赔的便捷性。精准定位需求就是要深入农村基层,通过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充分了解不一样农户的风险承担接受的能力、保险认知水平以及实际保险需求,从而开发出贴合农民实际的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
“精准”的重点是能精准设计产品,包括确定合理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金额、保险费率以及理赔条件等。保险责任范围应明确涵盖农民面临的主要风险,防止保障空白或过度保障的情况。保险金额的设定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预期收益以及农民的实际损失情况,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给予农民足够的经济补偿以恢复生产。保险费率的厘定则要遵循公平合理原则,根据不一样的地区、不同风险状况以及不同保险产品的特点,运用精算技术科学确定,使农民能够负担得起,同时保证保险公司的可持续经营。
“精准”的保障在于能精准提供服务。从保险产品销售前的宣传推广、咨询服务,到销售过程中的承保手续办理,再到保险期间的风险监测、防灾减灾指导以及出险后的理赔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到精准。在宣传推广方面,要采用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都要通俗易懂,让农民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内容和价值。承保手续办理要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方便农民参保。保险期间,保险公司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实时风险监测,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风险并向农民提供防灾减灾建议。出险后,理赔服务要迅速、公正、透明,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定损理赔,确保农民能够在最短时间之内获得赔付资金用于恢复生产。
可以说,农业保险服务的“精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从风险识别到产品设计、从需求定位到服务提供的所有的环节。只有精准识别风险、精准定位需求、精准设计产品、精准提供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但我国农业保险服务在“精准”方面仍存在一些困境,集中表现在风险数据收集与分析难度大、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为此,需要政府、保险公司、科研机构以及广大农民等各方一起努力,通过加强风险数据建设、深入开展农户需求调研、推进保险产品创新、提升保险服务能力和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不断的提高农业保险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