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发布时间:2024-11-23 来源:产品中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作为传统产业,迫切地需要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力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降成本、增效益、提质量、保安全,为推动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要突出稳产保供功能,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治属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第一个任务,通过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智能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品质和保障能力,切实扛牢稳产保供的政治责任。

  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属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农业经营有效益、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新机具,加快对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降低人工、化肥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经营效益。另一方面,把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培育更多职业化专业化“新农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属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加速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催生出乡村文明新形态。在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护传承乡村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弘扬乡村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也要创新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乡村文化体系和文化产业,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引导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增强精神力量。

  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终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要素,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要考虑效率与公平,处理好生产力发展与传统小农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农人”过程中,更加关注传统农民的切身利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妥善解决好传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身发展的问题,确保农村地区和谐稳定。

  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自然与生态属性。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一般新质生产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发展与农作物生长周期、气温、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紧密关联,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推进。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摒弃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郭杰)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网络站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