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水平发展的民勤实践

发布时间:2025-04-20 来源:产品中心

 

  民勤县为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格外的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通过加大制度保障和示范引领,推动从量质并举全面转向质量优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截至2024年9月,全县注册农民合作社1623家,发展家庭农场1105个。

  1.制定扶持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撑腰”。制定印发《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实施方案》《民勤县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实施方案》《民勤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撑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2.加强专业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脑”。聘请知名专家组建技术团队,组织、选派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成立技术服务队,指导、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遴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参加“头雁”培训班,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脑”。

  3.完善利益联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插翅”。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模式,通过订单生产、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吸纳就业、土地流转、资产收益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分享发展红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的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规模和质量,为其插上示范引领的“翅膀”。

  1.“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全县18个镇组建镇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协调辖区内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护农户利益。民勤县双茨科镇现代化万只牛羊养殖基地推动成立民勤县腾乡源农林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带动7家农民合作社种植饲草2000亩,联合社年利润达1500万元。

  2.“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模式。例如,民勤县收成镇种植大户谢宗英带头成立民勤县绿丰源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家庭农场及农户发展蜜瓜产业,每年提供瓜菜种苗800万株,为300多座日光温室蜜瓜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实现年出售的收益500万元、利润80万元。

  3.“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例如,民勤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机制,采取“贷羊还羊、借种收羔”模式,为种羊扩繁场、养羊专业村、羔羊繁育户提供优质纯种湖羊。在该模式联结下,累计建成规模养羊小区601个,发展养羊专业村100个,带动养羊农户5万多户,实现农民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

  4.“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例如,民勤县富民源八一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在大坝镇八一村党支部引领下,开展大田和反季节日光温室沙葱种植,提供制种、种植、收割、包装、物流等全产业链服务。合作社建成三代全钢架百米大棚,种植沙葱一茬收入达3万多元,大田沙葱亩收入也在1万元以上,实现“十万元棚”“万元田”经济效益,带动全县沙葱种植1.5万亩以上、年产值4亿元以上,让农户实现“坐地增收”。

  1.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例如,民勤县红叶辣椒专业合作社积极做出响应市场需求,以辣椒“高辣朝天椒”等为主导种植品种,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实行生产资料、优良品种、技术服务、产品包装、销售价格“五统一”,推动全县辣椒标准化生产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打响了“民勤辣椒”品牌,提高了商品市场议价能力。

  2.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民勤县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着力培育蜜瓜、茴香、果蔬、葵花和肉羊特色产业,高标准打造农业产业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取得“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中国沙葱之乡”“中国肉羊之乡”美誉。截至2024年9月,全县蜜瓜、茴香、果蔬、葵花、沙生药用植物种植培养面积分别达15万亩、13万亩、15万亩、22万亩、8万亩,肉羊饲养量达420万只。

  3.拓宽了农产品销售经营渠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中国惠农网、千乡万才网、淘宝网等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经营渠道。截至2024年9月,全县共建设农村淘宝网店248个,在抖音、快手、拼多多、淘宝、视频号等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媒体平台开设店铺1213个,培育电子商务企业206家、网货品牌38个。

  4.增加了农民营收。例如,民勤县元台村集体创办慧丰源农牧产销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生产托管协议,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为农户供应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2%~10%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帮助农户实现降本增效。民勤县强荣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签订订单,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服务日光温室900多座,2024年合作社销售温室瓜菜3000多吨,实现出售的收益500多万元、利润50多万元,成员产品营销售卖价格高于非成员农户15%以上。

  1.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三个不得”原则,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严防流转土地非农化、非粮化。流转土地的同时确保一定的就业岗位,增加流转土地农民收入。

  2.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养制度。鼓励高素质农民以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以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使农业成为“经营有效益”的产业。积极争取将高素质农民农科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吸引农村有志青年学习农业、投身农业。

  3.加大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分级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并优先流转给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经营,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政策扶持重点,促进其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4.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发挥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全面实施包村联户工作责任制度。采取政策扶持和购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专业服务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作者:袁秀萍 张福德;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农村经济经营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