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耕”与史前定居农业社会

发布时间:2025-02-05 来源:新闻中心

 

  “游耕”,又称为迁移农业,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相似,是耕地和居住地均不固定的一种相对原始的农业形态。有学者提出,“游耕”的内涵中,“游”强调移动,“耕”则反映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营生方式。本文中“游耕”的“游”,不同于游牧和游猎采集社会中更偏向季节性移动的“游”,而是人们在居址附近经过多年的耕作行为,耗尽地力,不得不寻找新的居住点和耕种区域的“游动”。

  “游耕”的出现,发生在史前农业社会建立之初,农业生产刚刚取代渔猎采集活动成为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古人不再需要如渔猎采集人群那样进行季节性移动以获得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选择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定居方式,直到居址附近的土壤肥力耗尽再迁移至他处。在“游耕”过程中,也会因为农作物收获不足,而在周边从事一些渔猎采集活动,但只起到补充的作用。

  “游耕”农业方式出现和发展过程中,在人口、气候和外来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一部分人群在土壤更为肥沃、水热条件更好的地区,开始选择种植更为高产的作物,还可能进行了一些施肥、灌溉行为,缩短了土地休耕期,使得人们定居程度不断加深,不必再频繁地进行居址迁移,从而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定居农业社会。“游耕”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来源,它的农业形态既不同于农业起源的早期阶段,即农作物仅为有限补充的渔猎采集社会;也不同于成熟农业建立之后,居址已趋向固定,不再移动迁徙的定居农业社会。

  “游耕”作为渔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都会存在于各个区域,并在考古上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特征,尤其是在生业模式和聚落利用方式两个方面。

  从生业模式角度看,“游耕”是一种相对粗放的农业方式,人们多通过刀耕火种,依靠焚烧自然植被来保持土壤肥力,并不进行除草、施肥、灌溉等农业活动,由此易于生长的“粗放型”作物往往是“游耕”社会的首选,比如北方地区的黍。同时,“游耕”人群也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利用周边的野生植物资源,“游耕”社会可能有一定的家畜饲养,但都会存在获取野生动物资源的情况。另外,碳同位素的数值(北方地区),也是判断是不是已经由渔猎采集社会进入游耕社会的重要标准,“游耕”人群因大量食用碳四类植物(黍、粟),在碳同位素上与渔猎采集人群主要以自然界碳三类植物的获取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聚落分布和利用情况去看,由于“游耕”聚落在利用若干年之后,随着地力下降就会被人们所废弃,因此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大量使用时间不长的“游耕”聚落遗址,但由于这些遗址利用时长有限,往往文化层堆积较薄,遗物也较为有限。就聚落规模而言,因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单位土地产出有限,所以“游耕”人群需以较小规模分散而居方能过活,这就导致“游耕”社会一般很难供养大型聚落,多为分散的小型聚落。

  如果将“游耕”社会与农业起源早期阶段的渔猎采集社会相比的话,会发现它们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生业方面,虽然“游耕”社会作物选择与渔猎采集社会相似,都以粗放型作物为主(如黍),也都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但在人骨同位素上,可以明显看出农作物已经是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渔猎采集活动只是有限的补充,农业生产开始成为主要营生方式。聚落利用方面,二者多为小型聚落,也皆存在很明显的移动性,但渔猎采集人群多为季节性移动,往往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或时段中,利用一些范围内不一样的区域的资源,聚落存在周期性反复利用的可能,其主要营地(多为冬季营地)往往因经常使用,保留有较厚的文化堆积,又因存在周期性回归的人群移动,一部分考古遗物未被带走,被相对完整地存下来。而“游耕”聚落往往因较短时间内周边地力耗尽被人们主动废弃,基本不存在原遗址反复利用的可能,导致聚落文化堆积较薄,考古遗物也很少能够大量保存,不过遗址往往较之渔猎采集聚落更为密集。

  尽管在早期农业的发展阶段,“游耕”的农业形态可能普遍出现在我国不一样的区域,但之后却走上了不完全一样的发展历史。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黄河中游地区至迟在庙底沟时期,更为高产的粟已经取代黍,成为人类主要的作物来源,大型中心聚落普遍出现,“游耕”已经被成熟的定居农业模式所取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庙底沟文化的蓬勃发展,人口密度和聚落数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大致同一时期的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更为粗放型的作物黍仍是人们依赖的主要作物,野生植物资源的比重也明显较高,可能仍属于“游耕”阶段,直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才最终确立。而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早中期,黍也是最重要的农作物,聚落规模普遍较小,且文化层堆积也较薄,符合“游耕”的特征。这一农业形态很可能一直持续至红山文化晚期,乃至小河沿文化时期,在此期间,除庙、坛、冢仪式性遗址外,几乎不见大型中心聚落。

  由此可见,不一样的地区由“游耕”社会向成熟定居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有几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别一方面可能受限于所处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非常大程度在于本地人口压力是不是已经突破“游耕”的平衡,一定要通过引入高产作物、缩短休耕期、采取更为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来弥合人地矛盾。然而,一旦成熟的定居社会确立起来,随之带来的人口和技术红利则会对周围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多数区域的“游耕”农业模式也逐渐会被更为集约型的定居农业模式所取代。

  综上,“游耕”作为普遍出现于史前农业社会确立之初的农业形态,对我们研究渔猎采集社会向成熟定居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至关重要,其在生业模式和聚落利用方式上,与前后两个阶段有着显著的差别,能够最终靠考古出土证据加以观察。不一样的区域由“游耕”向成熟定居农业的独特转变过程,也极大影响了本地的文化发展轨迹,乃至之后该区域和周边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的发展进程。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一起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怎么样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有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