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问题,根本是农民的问题。让农民安居乐业,既是新乡村建设的初衷,也是新乡村建设的宗旨。如果说乡村建筑的设计,是解决农民安居的问题;那么乡村产业的重构,则是解决农民乐业的问题。所以,乡村产业的问题,既是激活乡村的关键,是工业化时代中的乡村产业的重组,也是今天中国乡村建设学所要关注的重点。
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在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维系乡村内生的肌理和稳定的前提下解决乡村产业重构的问题,否则产业很难持续和被激活。而乡村产业的重构,主要基于乡村产业的调整、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和乡村产品的研发与运营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1)乡村产业的调整,又包括产业体系的调整和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两个层面。前者是从宏观层面,解决当下中国乡村产业中结构布局上的不合理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后者则是从微观层面,解决当下中国乡村产业生产方式上的滞后性——现代科技运用的脱序。(2)农业技术的改良,则包括传统农耕方式的选择性回归(尊重农业的自然性、提倡优良原种农业和提倡有机农业技术的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合理化使用以及农业人才的培育三个方面。(3)乡村产品的研发与运营,则最重要的包含农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乡村旅游服务产品品牌的开发和乡村手工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三个层面。
在新乡村建设中,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乡村产业的重构任务,必须要尊重产业的自然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特质。其中,这里的自然性和现代性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农业产业而言。
农者,土也;土者,自然也。这是中国古人对农业的自然性的最早的认知和判断。所谓农业的自然性,是指农业是基于土地、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的产物,强调阳光、雨露、四季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获、自然而食,是农业自然性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中国数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反映出的中国人独有的农业伦理,即一种基于遵循农作物自然生长的规律性(守则),尊重自然环境对作为生长的影响(守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土地和食物(节用)的一种生活的态度。
一方面,农业的自然性首先反映出的是对自然时序下气候环境的尊重。传统的农业,重视农作物自然生长的规律性,依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合理的安排农作物的种、管、收、藏等生产环节,强调阳光、雨露、气候温差对作物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农耕生活形态。具体表现在守时守则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农业的自然性强调节用的原则,这是农业的自然性对农业伦理的要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中国人的传统和宿命。中国传统农业崇尚精耕细作,强调土地对人和农作物的重要性以及在使用土地时养护土地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节用和取宜的原则。
从宏大的历史图景来看,现在的中国社会既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也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工业文明的社会,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共存的社会——一个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农业文明的社会。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势下,乡村产业的多样,是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这种多样性又表现在乡村的产业体系的多样性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两个方面。
首先,是乡村产业体系的多样性。随着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现有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日趋现代的乡村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的产业体系已从单一的传统农业的产业体系,向以传统农业产业为基础,包含有乡村旅游业、乡村手工业在内的多元的产业体系形态——4321模式转型。其特点就是工业文明与城市文化开始与农业融合,形成一个以自然生态与农业为框架的社会形态,最终回归到农业文明。其中:
4代表在乡村未来的产业体系形态中,农业占40%。农业是乡村产业体系形态中的基础。从历史的维度上看,农业维系着中华文明的繁衍和发展。在中国,农业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的生产的全部过程,还是一种表达中国人特有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和生活哲学的载体,是中国人的特有文化基因。从现实的维度上看,农业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还是实现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途径。当农民不再倾注心力于农田,当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日益成为农民向往的生活目标时,农业文化也就只能是夕照残阳了。所以,留住农业,就留住了与农业相关的在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历史记忆,这是产业激活乡土的关键。
3代表在乡村未来的产业体系形态中,乡村旅游业占30%。乡村旅游业是乡村产业体系中的朝阳产业。在未来的乡村产业体系中,农业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产业,但它不是乡村的唯一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乡村产业,在未来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这是由城市与乡村的未来关系走向所决定的一种趋势。未来的城市与乡村将是一个双向互动、共生的关系,即农民进城务工和购物,市民下乡创业和度假。这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不但可以预期,并且会成为一种新趋势。因为,只有城乡的双向互动,才有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而乡村旅游业,则是连接这种互动、共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2代表在乡村未来的产业体系形态中,传统手工业占20%。以家庭作坊为代表,融入现代工艺的现代乡村手工业,它是乡村产业链中的重要补充。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中,农、工、商分别指的是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它们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三大基本产业形态。
1代表在乡村未来的产业体系形态中,现代乡村服务业占10%。现代乡村服务业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趋势,其主要是指农超、物流、农村电商、仓储、保洁等行业。其中,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是现代乡村服务业的新兴行业,也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将彻底颠覆乡村产品的营销模式,让乡村产品走出乡村、走出县域、跨越省界,甚至走出中国都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农村电子商务,让乡村的男女老少以农产品的形式打破城乡融合,也打通一二三产。让乡村人重新找回了存在感、自信心。
其次,是乡村产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中国的现代农业已不是传统农业的复制,而是在尊重中国传统农业伦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入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的一种新型农业。
在这新型的农业形态中,农业的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会愈来愈普遍;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农业伦理下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不会消失。为此,一个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三零模式,会在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普遍的运用。所谓三零模式,是一种基于生产环节上的零污染(尊重农业的自然性)、销售过程中的零距离(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及食品安全上的零风险(传统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的农业产业生产的新模式。
所谓现代性,主要是指农业产业的重构一定要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生物化和智能化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必然趋势,无人可以阻挡。尤其是农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就像机械耕作取代耕牛和人力一样。人类的天性,决定了对事物发展方式的最终选择。这种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特点:
一方面,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一种未来趋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农业文化进步的标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将其适度、适时、有选择地融入到基于中国农业伦理的现代农业中去,无疑是必要的,是不可回避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业产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另一方面,传统与现代结合是改造当下农业生产技术的最好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伴随中国这一个国家走过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并且将继续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而前行。重要的是中国的农业伦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合理的、有价值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存留在中国农业的血脉之中。